【施政報告2023】香港失傳統工業優勢 專家:新型工業須高增值 可製國內受制裁產品
發布時間: 2023/10/25 18:40
最後更新: 2023/11/06 20:53
特首李家超今(25日)公布施政報告2023,當中提及為推動下游的新型工業發展,港府將設立100億元「新型工業加速計劃」,包括為新設生產設施的特定企業,提供最多2億元的配對資助。香港創科發展協會主席(HKITDA)陳迪源認為,相關資助僅屬推動企業持續朝新型工業發展的「甜頭」。香港需配合大灣區發展,透過與更多地區進行互補,才能建構高增值工業。
【施政報告2023】成立「數字政策辦公室」加速發展智慧城市 業界專家:時機剛好 喜見整體佈局
陳迪源表示,港府去年在《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》中,訂立的創科GDP(本地生產總值)指標頗為進取。若依賴本地科研或軟件層面的科技開發工作,難以達致政府的目標。加上,香港在人手短缺和土地資金昂貴的情況下,已失去傳統工業的優勢。因此,香港必須朝高增值工業進發,即以機械人等科技,減少人力和土地需求的同時,提高產能。
另指,從金額上看,港府是次預留的資助金額雖少,但香港在發展新型工業路上,亦有不少支援,如過往的一些投資基金、科技園首個先進製造業中心(AMC)已落成並準備興建第二座,及剛公布的放寬越南人才簽證門檻等。
這2億元就像是給工業企業一點『甜頭』,讓他們知道政府有意繼續發展新型工業。
問及香港加大發展新型工業能否提升自身競爭力,與對周邊國家及城市的傳統工業和新型工業角逐?他則指:
單純靠香港,(發展高增值工業)一定不能成事。我們必須加快速度追趕和融合大灣區發展,除近年常提及的香港、深圳互補外,還要擴大至東莞、廣州等更多城市。
至於香港工業發展定位,陳迪源認為,可以集中在一些國家受制裁的領域,及對出口有利的產品。或是當在香港研發新產品後,可以在本地製樣板,再交由內地廠房量產,以減省北上對版的時間成本。
若香港有自家的產品開發及高端的初步生產基地,有助提升整個產業鏈效能。
料至2027年,本地新型工業的相關發展,仍屬穩步的內生增長(Organic Growth)。待河套區落成後,才會見明顯的發展成效。
【施政報告2023】港府成立「數字政府」 業界料須應付3大挑戰
【施政報告2023】港府設立「新型工業加速計劃」 AI初創籲需鬆綁聘用條件
記者:殷凱怡
《ET贏商有計》每集請來香港企業品牌,分享營商Tips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