港大 VS 中大 一幅圖睇晒8大院校起薪點

ESG|中資大行專家料3大類ESG基金逆市突圍 門檻低至百元

Hot Talk

撰文: 特約記者:曾桂芬

發布時間: 2025/04/11 08:00

最後更新: 2025/04/23 16:39

分享:

分享:

AI 摘要
  • 中資大行致力促進綠色金融
  • 月供ESG基金低至千元起
  • 認購費享劃一0.8%優惠

中資名家指派息4到6厘綠色產品受捧

按圖👇👇👇👇即睇ESG知多D

點擊圖片放大
+7
+6

中資大行為促進綠色金融,現代銷大約120隻環境、社會及管冶(ESG)基金,當中個別產品的門檻低至百元起,更一律享認購費0.8%優惠。

中國工商銀行(亞洲)零售業務與財富管理部副總經理尹可豐表示,現時工銀亞洲代銷接近 120隻 ESG 基金,基金的投資主題廣泛,涵蓋多個範疇,包括氣候變化、能源轉型、健康護理、可持續投資、以及人工智能(Al)等。至於資產類別方面,則包括股票型、股債混合型及債券基金,可切合不同客戶的投資策略及需要。

工銀亞洲部份ESG基金入場費低至100元,月供基金進場亦低至1,000元,該行旨在透過較低的入場門檻,讓更多投資者接觸ESG產品,促進金融與環境的協同發展。另為推廣ESG投資,特別推出ESG基金認購優惠,認購費劃一為0.8%。

工銀專家尹可豐料多元資產基金較能抗衡市况劇震

談及現市況較受捧的ESG 基金,尹可豐透露,2025年美國總統換屆,面對外圍地緣政治的不明朗局勢,以致美國對外的貿易政策,都對環球金融市場增添更多不確定性,零售基金投資者仍傾向於具備穩定派息的 ESG 基金,如多元資產基金、股債混合基金與債券基金,這些基金仍提供較股票基金高的派息率,過去派息率約 4%到8%,較適合追求穩定收益的投資者。

關稅陰霾下,尹可豐料3大類ESG產品較易逆市突圍:

(1)人工智能範疇受惠Al產業鏈提升:由於美國對全球不同地區包括中國、加拿大、墨西哥、以致歐盟地區的入口貨物加徵關稅,個別行業或企業的經營將受顯著影響;但受惠內地新款人工智能模型(DeepSeek)誕生,及逐步推展至不同行業的應用,刺激內地以致全球科技巨頭推陳出新研發人工智能產品,加快人工智能行業發展。

市場預期人工智能的普及度,將在競爭壓力下加快,也將帶動人工智能產業上中下游、以致整個產業值的提升。部份 ESG主題基金亦涵蓋人工智能範疇,如客戶對人工智能行業持有正面的看法,投資期亦較長,可考慮作相關的資產配置。

(2)多元資產基金具股債靈活配置彈性:當前市場充滿不確定性,如關稅貿易戰、地緣政治風險等,投資者亦可考慮配置多元資產基金,基金經理可因應當前的投資環境,彈性調整股票與債券的投資比重,同時亦可加入其他資產,如可轉換公司債、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(REITs)、貨幣、黃金等。某些基金亦設有每月派息的類別,年息率介乎 4%到8%,亦適合追求穩定收益的投資者。

個別的多元資產基金於股票及債券上的投資有不同的比重,投資策略上可為固定或靈活配置;投資市場亦可專注於環球、亞洲、北美等,上述皆為投資者在選擇多元資產基金時需要關注的考量。

(3)可持續投資有利能源轉型基金:國際社會和私營機構仍努力推動實現淨零排的目標,如客戶的投資期較長,可選擇 ESG 主題基金,當中涵蓋氣候變化、能源轉型、可持續投資等。

減息期未過 派息4到8厘ESG債券基金受捧

市料減息期快完,是否適合投資 ESG 債券?尹可豐指,因加徵關稅令市場憂慮美國通脹升溫,影響美國聯儲局減息步伐。儲局自去年三次減息後,於今年 1 月與 3 月連續兩次維持利率不變,市場普遍認為美國的關稅政策,對減息步伐增添不確定性,但預期今年內仍有機會減息。以資本升值的角度看,減息可能有利債券價格的表現。此外,目前債券還能提供不錯的收益率,以收息的角度看,債券亦可納為資產配置的一環。

現時債券基金仍能提供約 4%到8%派息率 ,部份亦設有每月派息的股份類別,適合追求穩定收益的投資者。而相比起一般的債券基金,ESG 債券基金在投資布局上會考慮一系列的環境、社會、管治因素,投資組合上比較常見的有綠色債券、可持續發展企業債券、具有有利於ESG因素的企業債券等。其中可持續發展企業債券亦可能受惠,因減息有助企業降低融資成本,信貸前景或會有所改善。

尹氏補充,減息亦可能有利股票市場,資金成本降低,或有助企業盈利改善。投資者如欲在股票及債券市場上作雙向布局,可選擇股債混合的平衡型基金,不論是採取固定或靈活股債比重的平衡型基金,基於股債皆有分散配置,可降低整體投資組合的波動性。
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